第三屆「預防醫學 養肝講座」22日登場,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內科部副部長兼胃腸肝膽科主任、長庚大學副教授林成俊發表專題演說。(范揚光攝)

肝不好最怕引發肝癌!我國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死亡人數居高不下,直到2023年,肝癌和肝內膽管癌仍位居癌症10大死因第2名。醫師示警,酗酒和脂肪肝是元凶之一,民眾平時應控制體重、保持良好生活習慣並定期篩檢。

 旺旺中時媒體集團22日舉辦第三屆「預防醫學 養肝講座」,第4場專題講座邀請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內科部副部長、胃腸肝膽科主任林成俊,針對「肝癌預防及治療」進行演講。

 據統計,我國肝癌原因以B肝病毒占55%為主,其次為C肝病毒30%。隨著嬰幼兒B肝疫苗接種計畫實施,及免費B、C肝篩檢推行,其比例已逐年下降,反倒「長期脂肪肝」成為新危險因子。

 林成俊說,肥胖、高血壓、高血脂、過度飲酒、糖尿病控制不佳者,容易出現脂肪肝,進而導致肝纖維化、肝硬化、肝癌。近年國人愛喝手搖飲和高脂食物,加上久坐缺乏運動、熬夜等不良習慣,更須留意。

 林成俊強調,「酗酒」也是肝癌元凶之一,酒精代謝過程中產生致癌物乙醛,會導致臉紅、頭暈、心跳加速,B肝肝硬化且酗酒者,10年內肝癌發生率高達50%,顯示「戒酒」是避免損肝的不二法門。

 全台肝癌高風險族群約200萬人,包括B、C肝帶原者、有脂肪肝或家族肝病史、不良飲酒習慣、有吸菸習慣、代謝症候群、生活作息紊亂等。林成俊提醒,若民眾出現吐血、上腹疼痛、下肢水腫、黃疸或皮膚變黃、疲倦或食慾不振等症狀,就應就醫。

 「預防勝於治療」,林成俊表示,民眾可透過體重控制、少坐多運動、不過度飲酒、安全性行為、不共用針頭牙刷及避免刺青、注射疫苗與抗病毒藥物、定期篩檢7招預防肝癌,尤其肝癌高危險群,應每3至6個月定期檢驗,以利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