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屆「預防醫學 養肝講座」22日登場,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戴嘉言發表專題演說。(范揚光攝)
肝臟沒有神經,即使發生病變也難以察覺,所以肝也被喻為「沉默的器官」。近年來隨著醫學逐漸發達,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從台灣十大死因中,已退居第12位,顯示只要定期篩檢,並提早透過施打疫苗或藥物防治,就能擁有彩色人生。
旺旺中時媒體集團於22日養肝講座邀請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肝膽胰內科副院長戴嘉言,針對肝部病變問題,進行專題演講。戴嘉言以著名廣告詞「肝若不好,人生是黑白的」開場,強調肝功能的重要性,但醫術日新月異,只要定期檢查、治療,便還是能延長壽命,改善生活品質。
肝癌三部曲為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慢性肝炎若不及時根治,部分肝炎經過數年演變,就可能轉為肝硬化,甚至引發肝癌;輕微的肝功能異常不會有明顯症狀,因此許多人會忽視病灶,反而在日積月累的情況下無意識地加重病情。
其中,最常提到的病毒性肝炎分為A到E型肝炎。B、C、D型肝炎最有可能演變成慢性肝病或肝癌,不可不慎。以B型肝炎為例,台灣自1984年就開始全面接種B型肝炎疫苗,現在6至9歲兒童的肝癌發生率,已降至每10萬人僅有0.13例;而C型肝炎則受惠於新藥發展,可透過口服藥物治療,治癒療效高達9成8。
近年來,WHO宣示將於2030年消除B、C型肝炎;而衛生福利部則宣示將於2025年根除B、C型肝炎。醫界及衛服部逐年於各偏鄉進行C肝微根除,包括偏鄉贈藥治療,並發展在地治療外展門診等照護模式,展現根除C肝的決心。
戴嘉言最後強調,預防、篩檢、治療是防治肝炎最重要的三部曲,國健署現在有提供40歲以上之民眾終身一次免費B、C型肝炎篩檢,讓民眾可提早進行排查,永保彩色人生。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