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1 中國時報 廖德修


中國時報推系列專題,關注安寧照護制度,圖為本報10日舉行《安心終老》論壇,由中國時報副總編輯郭石城親自主持。(杜宜諳攝)


中國時報10日舉行《安心終老》論壇,衛福部常務次長薛瑞元(左起)、前衛生署署長楊志良、安樂善終促進會理事長傅俊豪、病患家屬李素真、萬芳醫院安寧病房主任張家崙、西安台商協會副會長何善溪、立法委員陳學聖,一同出席。(杜宜諳攝)

中國時報安心終老論壇時間:108年07月10日地點:中國時報2樓會議室主持人:郭石城 中國時報副總編輯與談來賓:薛瑞元 衛福部常務次長陳學聖 立法委員何善溪 西安台商協會副會長楊志良 前衛生署署長張家崙 萬芳醫院安寧病房主任傅俊豪 安樂善終立法促進會理事長李素真 病患家屬

前言:今年1月6日亞洲首部保障病人自主權利專法《病人自主權利法》上路,可保障國人善終權益,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但徒法不足行,本報長期關注安寧照護制度及資源之不足,特邀集衛政主管、臨床醫師及家屬,針對台灣社會關懷生命面向,共同討論、提出建設性看法,盼使善終之路走得更為圓滿。


當《安寧緩和條例》與《病人自主權利法》仍無法協助解除痛苦,有人便尋求安樂善終,即安樂死。最著名的例子便是前知名體育主播傅達仁,他在罹患胰臟癌後推動安樂死立法未果,於去年6月前往瑞士接受安樂死。其子傅俊豪則成立「安樂善終立法促進會」,繼承父親遺願。

推動立法 圓父親傅達仁遺願

傅俊豪表示,其父選擇安樂善終,是希望更有尊嚴的結束生命。這一定要出於自願,須經兩位醫生面談兩次,證實罹患絕症、不可逆的痛苦、漸凍人等。方式是喝下醫師提供的最後一杯藥,隨即失去知覺,很快停止呼吸,過程安詳,毫無痛苦。

傅俊豪說:「父親選擇安樂善終是不想再花費社會成本、增加家庭負擔。外傳去瑞士一趟300萬,其實執行費用30萬,其他為交通、食宿等開銷。」在傅達仁之後,有一位韓姓人士於1月前往瑞士,成為第2個安樂善終案例。傅俊豪希望國內也能有相關法令,容許這些飽受折磨者有另一個選擇,畢竟安寧有其極限。

西安台商協會副會長何善溪以其照顧母親的經驗指出,《安寧條例》、《病主法》無法解決所有問題,病人的痛苦、照顧者的煎熬都可能延續。他支持安樂善終的理念,但立法應從嚴,確定無漏洞,要有完整配套。家屬在心理上務必獲得支持,需要有經驗的社團或專業人士協助,數人一起做決定。

萬芳醫院安寧病房主任張家崙並不贊成安樂善終,因為站在醫生的立場,透過安樂死來解決痛苦,他會覺得是醫生失職,心情也會很沮喪!居家安寧病患家屬李素真本身是慈濟委員,她認為,安樂善終算自殺,若有人協助就成了他殺,為佛教所不允許。

廣泛討論 尋求漸進推動空間

台灣高齡化政策暨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楊志良也說,對於生命只能尊重,安樂死則是積極結束生命,他無法認同。但可像《病主法》的內容,消極結束生命。

此外,立委陳學聖比較贊成何善溪的想法,但一定要周延,採漸進方式,讓更多人參與討論。事實上這也是生命教育的過程,容納更多社團、組織加入討論後,再看有無立法空間。安樂善終可以是個方向,但要緩慢前進,最終是讓對生死更有智慧的人多一個選擇。

安心終老》面臨超高齡社會 年輕人負擔沉重

台灣人口邁向少子化、高齡化,國人雖知是一項危機,卻苦無應對之法。前衛生署長、台灣高齡化政策暨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楊志良表示,應積極推動《超高齡社會發展法》立法。他特別提醒國人,這是為了年輕人的未來所立的法,並非為了8、90歲的老人,將有助於年輕人面對超高齡社會,活得積極且有發展。


據推估,2026年台灣將成為超高齡社會,每5人中就有1位是老人;加上少子化的發展,15至64歲青壯人口自2015年達最高峰後開始下降,預估到了2030年,台灣老年人口將增至559萬人,值得警惕!

楊志良說,每一代人以20年計算,現在鼓勵年輕人多生育已無法阻止這個趨勢;所以推動這項立法並非為了高齡者,而是為了現在的青壯年。他舉例,今年50歲者至少還要活在未來超高齡社會30年,今年30歲者最少還要活在超高齡社會60年,可見青壯年壓力有多大,為政者不能輕忽。


鄰國日本已邁入超高齡社會,最近有部小說〈七十歲死亡法案,通過〉,描述日本國會通過法案,要求擁有日本國籍者在70歲生日後30日內必須接受安樂死,引起軒然大波!楊志良強調,這當然只是小說情節,但值得省思,台灣要嚴肅面對這個課題。

楊志良感慨,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但直到目前為止,還沒聽說有志角逐總統大位者中,有誰提出解決辦法?大都努力爭取年輕人的選票,其實超高齡社會才是最嚴重的問題。

有人說,台灣已有《老人福利法》和《長期照顧服務法》來關注高齡者,楊志良強調,所謂《超高齡社會發展法》是一部發展法,是要在超高齡社會來臨前制定相關法條。這不是用來救濟老人的法律,濟老屬於長照範圍。

安心終老》社區居家護理所 居家安寧好幫手
2019/07/11 中國時報 林周義

「就算我資源多,我還是不會處理死亡。」立委陳學聖的爸媽已年過90,妹夫是醫師,家中亦有能力聘僱看護,然而面對兩老差點離世時,他仍會感到不知所措。多數人都希望在家死去,但因缺乏社區護理人員的協助,家屬不知如何處理。

居家護理所在病人照護上扮演重要角色,服務內容涵蓋生到死,包括傷口的照護、醫材的更換、安寧照護、臨終前後的衛教等等。衛福部照護司表示,現行居護所經營不易,服務常採財務導向,導致多數護理人員都在做慢性病照護,較少處理居家安寧。

然而,安寧衛教對家屬來說相當重要。以曾經歷兩老差點離世的陳學聖為例,某次端午節,媽媽突然感冒,在醫院等候幾個小時,被安排住院而救回一命。另有一天爸爸排出血便,沒多久就血崩送院。當下的他難以做出醫療決定,所幸急救後被救回。他的經歷凸顯出家屬的無助,極需護理人員幫助。


西安台商協會副會長何善溪亦面臨過相同狀況,媽媽在5年間,口腔到肛門的黏膜全發炎。他掙扎兩天兩夜沒睡覺,最終選擇不插管,看著媽媽渴死。媽媽在接受居家醫療的過程中,醫師一個月只能到府一次。如有社區護理人員介入,家屬將感到安心。

何善溪建議政府鼓勵社區居護所的設立,透過補助經費,降低營運成本,並建立出商業機制。如此一來,家屬可在付錢後,獲得護理師的衛教服務,知道如何因應家人的狀況。陳學聖對此表示支持,認為此舉能鼓勵離開職場的護理師轉投社區,及時處理病人狀況,補足醫療資源不足。

此外,安寧病患家屬李素真指出,隔壁里有對老夫婦,因照顧時間太久,心力交瘁的老先生狠下心來殺了太太再自殺。如果政府、社會不協助,這種新聞恐再出現。

安心終老》安樂死爭議大 衛福部:病主法有助善終

死亡是許多人忌諱談論的事,目前衛福部所推動的《病人自主權利法》讓病人選擇人生最後一哩路該怎麼走。有人認為該法仍有不足,應推動安樂死除罪化,但衛福部常務次長薛瑞元認為有困難,安樂死的重點在於藉由第三人協助結束生命,除在法律和道德上仍有爭議,醫學教育中也未提及這一塊。


《病主法》今年元月上路,讓年滿20歲、心智能力健全者,可在「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後,先行預立醫療決定(AD)。一旦發生特定狀況,如末期、不可逆轉的昏迷、植物人、極重度失智或其他政府公告疾病時,可依照原先決定,選擇是否實施維持生命治療,或接受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

以西安台商協會副會長何善溪的經驗為例,媽媽曾經歷2次中風、失智症及癌症,離世前身上患有6、7種病。為了不讓媽媽痛苦地走到最後,他選擇不維生、不插管。這個經歷令他重新反思善終的意義,亦曾思考過安樂死。

《病主法》是消極的善終方式,因有極限,仍會有部份個案無法解決問題。薛瑞元舉例,嗎啡越用越多,用到某種程度後,病患的痛苦可能無法避免。此時若為減輕痛苦,讓病人麻醉、不省人事地活著,亦顯得不妥。

為了解決善終的問題,有某些專家建議讓安樂死除罪化,但是安樂死屬於「協助自殺」,從國家法律來看屬於犯罪(crime),從道德的角度來看則屬於罪(sin)。薛瑞元坦言,安樂死最大的困難在於需藉由第三人的手結束病人的生命,且安樂死未納入醫師的教育,實施上卻有其難度。

有鑑於此,衛福部會盡量尋求解決痛苦的方法,協助病人有尊嚴地離開。薛瑞元表示,剛推動《病主法》時,常面臨子女與父母間認知上的差距,衛福部所能做的,是先把善終的觀念帶進來,即便父母老了、失智了,仍然有決定自己最後該怎麼走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