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說:台灣模具業跨世代聯手,透過實作工作坊勇敢剖析產業痛點,共尋突圍之道。(照片來源/ITRI)
全球經濟規則已經改變,我們必須要重新思考企業核心價值,如何從低價供應商轉身成為最重要的夥伴,成為領域唯一。」台灣區模具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張和明,在經濟部產業發展署與工業技術研究院共同規劃的「2025模具產業系列課程」中,向近30位模具產業的接班人與資深經營者發出轉型挑戰。這群平均年齡不到40歲的模具業決策者,正身處一場前所未有的產業浪潮,他們不僅要面對全球低價競爭,更積極思考如何將傳統製造業的寶貴經驗,轉化為驅動企業成長的「數位活水」。
過去,模具產業的成功仰賴老師傅的豐富經驗與直覺判斷,然而,這種高度仰賴「人治」的模式,在當前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中,已成為企業永續發展的潛在隱憂。丞鑫企業管理顧問創辦人林聖修在第二堂課程中精闢指出,企業許多長期存在的痛點,正是源於缺乏客觀分析方法,以及老師傅經驗未能有效數據化傳承的困境。
圖說:台灣區模具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張和明鼓勵產業夥伴,必須重新思考企業核心價值,從低價供應商轉身成為最重要的夥伴,成為領域唯一。(照片來源/ITRI)
「我們常常遇到問題且戰且走,導致狀況越來越複雜。」一位學員在工作坊中的分享,道出許多台灣傳統產業的共同心聲:企業內部缺乏一套可量化、可視化的系統化模型,導致決策往往憑藉直覺而非數據支持。更關鍵的是,許多老師傅累積多年的寶貴經驗,若未經有效傳承,將使接班世代面臨嚴重的資訊落差與決策盲點。
課程中,引導學員們深入檢視企業痛點,並協助他們將問題歸因於「想法落差」、「資訊落差」、「制度規劃」或「組織文化」等面向。他強調,解決問題絕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必須建立系統化的思維。例如,針對淡旺季產能不均的問題,老師建議企業應利用淡季進行技術盤點與測試,為旺季的產能提升預做準備,而非等到旺季缺工時才手忙腳亂。
此外,也提醒企業決策圈,需客觀檢視現有的產品組合。許多行之有年的產品,因時空背景變遷,其利潤可能已大不如前。企業主應以實際獲利為核心考量,甚至可考慮將低利潤項目策略性外包,以提升整體營收與獲利,避免「做越多賠越多」的窘境。
圖說:「2025模具產業系列課程」工作坊現場,透過小組討論與實作,共同探索模具產業的轉型之道。(照片來源/ITRI)
這場深度工作坊的結束,正預告模具企業內部實戰的開始。這群勇於挑戰、敢變求變的模具產業決策層,將課堂所學推展至實際生產線。他們透過「產業共學」的模式,逐步將過去的經驗智慧轉化為可分析的數據與可複製的系統,為台灣模具產業打造全新的競爭力,期許共同擘劃模具產業的嶄新篇章!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