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機車政策2025民意大調查》關鍵數據

運具電動化推動緩慢,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SMAT)理事長邱俊榮點出,關鍵在於相關部會沒有完善政策規畫,如環境部只補助汰購電動機車,欠缺年輕人沒有舊車可換的思考,並未正視年輕族群的購車需求,呼籲環境部應協助首購族入門電動機車,恢復新購補助,並延伸至電池資費與稅制改革。

 SMAT日前公布《電動機車政策2025民意大調查》,高達83.3%民眾盼政府更積極推動電動機車政策,形成罕見的跨世代、跨黨派共識,超過半數受訪者更直言,中央與地方政府推動力道皆不足,致現行補助效益有限。

 根據SMAT統計,2025年電動機車市售占比迄今僅有6.8%,距離政府設定的2025年20%、2030年35%、2040年全面電動化目標,仍有極大落差。邱俊榮表示,賴清德總統曾說,台灣擁有逾1400萬輛機車,運輸部門碳排占全國13%,推動運具電動化是淨零轉型關鍵一環,民意更已形成共識,政府應加速行動。

 邱俊榮進一步表示,民眾普遍肯定電動機車的環保效益,但更希望能補助加碼、降低使用成本,並期待車廠共擔減碳責任,認為政府應整合中央與地方資源,以更一致、穩定的政策回應民意,讓電動機車真正成為推動淨零轉型的關鍵力量,帶領台灣不落後於國際。

 根據統計,台灣高達87%民眾仰賴私人運具出行,其中75.7%以機車為主,顯示機車是民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而有80.8%受訪者認為電動機車有助減碳與改善空污,但現實面卡在車價與補助不足兩大障礙。

 在具體政策上,91.9%的民眾認為補助應以消費者為主,而非補貼廠商;82.2%民眾更呼籲恢復新購補助,協助首購族入門電動機車,多數民眾關注的並非單一補助金額,而是整體政策是否具長期穩定性與公平性。

 邱俊榮舉例,現行環境部只補助汰購電動機車,就是未正視年輕族群購車現況,因為剛成年的年輕人,根本沒有舊車可汰換,因而被迫選擇油車,然一旦錯過這十年,對淨零轉型的負面效益難以估計,呼籲環境部除了提供新購補助,更應延伸至電池資費與稅制改革。

 邱俊榮也說,政府雖然宣誓2030年之前將投入9千億元推動淨零行動,其中1680億元用於運具電動化與無碳化,但相關部會迄今沒有完善的策略規畫,因而呼籲政府強化跨部會協調,導入綠色扣除額、建立車廠銷售比制度,讓產業與消費者共同推進台灣電動化進程。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