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9月06日 04:10 中國時報 許文貞/台北報導
位於日本福岡的「地底的棲居house of cave」,於2011年獲第27回吉岡獎。(SUEP.建築設計事務所提供)
日本新銳建築師末光弘和,專長設計融入自然循環的建築。(SUEP.建築設計事務所提供)

在全球氣候變遷的考驗下,21世紀的建築要如何融入大自然的循環體系?日本新銳建築師末光弘和與妻子末光陽子以「建築做為自然的一部分」為主要理念,被伊東豊雄盛讚是「從『工業的建築』邏輯移轉為『農業的建築』」。末光弘和近日將受邀來台擔任遠東建築新人獎評審,並於講座中談論永續建築設計可行的解決之道。

伊東豊雄盛讚 農業的建築

伊東豊雄曾表示,過去的建築是有如工業機械般切取、創造均值空間的人工環境,如今在末光弘和的努力下,則轉向如農業般與環境和自然親密來往。雖然「農業的建築」在設計上必須考量的參數遠多於「工業的建築」,但在現代的模擬科技發展下,這樣的建築設計愈來愈可行。

42歲的末光弘和,2001年畢業於東京大學建築碩士班,進入伊東豐雄的事務所學習實務。2007年和妻子末光陽子創辦「SUPE.」一級建築師事務所,利用新的數位科技設計與自然共生的建築。曾獲木質建築空間設計競賽住宅部門獎、住宅建築獎、TEPCO舒適住宅競賽最優等獎等設計獎項。

代表作地底的棲居 巢穴概念

末光弘和在2010年竣工的代表作「地底的棲居house of cave」,便是以動物涼爽的地下巢穴為設計概念,建築有如蟻穴般半嵌入山坡,讓南風隨坡度吹拂而上,形成不需空調的恆溫住家空間,於2011年獲得日本第27回吉岡獎。

建築師方尹萍表示,末光弘和擅長觀察基地自然存有的自然能源條件,將基地特性中存有的天然能源與建築結構與構造合而為一,有智慧的運用,有如在大地中構築出自己的家。

人、建築與自然間 巧妙融合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助理教授黃琬雯表示,末光弘和認為當建築與周圍的循環系統合而為一時,便成就了住居的舒適性與空間形式,「他的作品與建築理論提示了一個新有機建築的方向,也再度確認了人、建築與自然間的關係。」

末光弘和將於9月8日於台北遠東飯店「遠東建築新人獎頒獎典禮」以「形隨風、適於溫、成於建築」為題舉辦講座。詳情請至遠東建築獎官網http://femf.feg.com.tw/feada或遠東建築獎臉書粉絲團查詢。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