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9月01日 04:10 中國時報 許文貞/台北報導
今年台北藝術節邀請18位聲響藝術家到中山堂演出,圖為在日本的實驗音樂演出。(Asian Meeting Festival,台北藝術節提供)

你知道跳蛋的震動聲跟手機的震動聲是幾乎一樣的嗎?提到聲響藝術,一般人或許會以為是古典樂或流行樂,但其實各種不同的「噪音」是台灣聲響藝術的靈感源頭。聲響藝術家鄭宜蘋將跳蛋的震動聲變成創作,「我用跳蛋來創作不是因為它是情色用品,而是因為在意背後隱含的形象跟意義。動物求偶會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但如今能量轉換成電力之後,跳蛋和手機聽起來卻是一樣的。」

噪集 聲響藝術家故事

《噪集:台灣聲響藝術家選集》搜羅台灣自解嚴至今聲響藝術家故事,從早期為了對抗威權而爆發,帶有破壞性的反抗力量,到如今更加細緻的探究聲音藝術表達的疆界。台北藝術節總監鄧富權昨表示,從民間音樂、流行曲到噪音的發展,能看出台灣自解嚴時就已有充分的力量與靈感,近年聲響藝術更有機會躍上國際視野,跟國際藝術家連結。

早期創作者 男性居多

鄧富權表示,他過去觀察過亞洲各地區的噪音歷史,到了台灣之後,才發現解嚴之後,許多以噪音來創作的藝術家出現,也能看出藝術和政治之間的關聯,「延續到現在,則變得很開放、多元。早期的聲響藝術家以男性居多,像是黃大旺、王福瑞,近年則出現很多女性藝術家,例如鄭宜蘋。」

鄧富權表示,《噪集》和《白木耳雜誌》合作,搜羅過去雜誌採訪的台灣聲響藝術家,出版成雙語專刊,讓國際藝術家也能了解台灣音樂與政治的歷史,「9月除了邀請日本藝術家大友良英來台和黃大旺對談,9月8日、9日也有18位日本、台灣、東南亞各國的聲響藝術家會在中山堂演出兩晚。藝術家之間透過聲響對話、即興創作,彼此呼應,就像是大社會的片刻縮影。」

黃大旺 隨手錄音改編

黃大旺自千禧年左右開始創作聲響藝術,「小時候我對廟會的聲音、電視綜藝節目樂團伴奏、廣播電台播的西洋流行歌甚至地下音樂很感興趣,就拿錄音帶錄下來。」他的創作中也可見這些聲音元素,甚至將一首歌曲的旋律用另一首歌的節奏來改編,「當我不按順序、隨機的在現場組合、操縱和播放這些錄音帶,不同聲響遭遇後形成質變,這樣的化學變化,是其他場合都難以重現的。」

《噪集》將於9月8日、9日於台北市中山堂光復廳演出。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