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東集團舉辦的「古蹟參訪月」二部曲,今年帶領民眾走訪百年榮光的大稻埕及陳天來故居等特色建築。(遠東建築獎提供)

    遠東建築獎邁入第25年,持續提倡建築的突破與創新。遠東集團徐元智紀念基金會與遠東百貨合作,繼去年的古蹟參訪首部曲走訪了台北孔廟與保安宮,今年4月「古蹟參訪月」二部曲,帶著民眾走讀大稻埕風華。

 河航之利讓大稻埕走向繁華,淡江大學榮譽教授周宗賢在古蹟參訪的「歷史建築課堂」中介紹指出,當原本發展得最興旺的港市艋舺保守地排拒洋人時,大稻埕卻開設了洋行,讓外國領事館進駐,至今匯集了台灣大家族文化、茶葉文化、酒家菜文化、藝旦文化、洋行教會文化、廟宇神明文化,在建築上也展現出獨特的仿歐式文化。

 台灣古蹟導覽達人,出身板橋林家,也是台灣歷史學者林衡道之孫林嘉澍,帶領參加民眾穿梭於大稻埕的巷弄,介紹著大稻埕實為台灣最早做城市規畫之處,座落於貴德街的李春生紀念教會前,他細數李春生被譽為台灣的「茶葉之父」,因熟悉洋務,從福建購茶苗後在台灣種茶、製茶,如今的文山包種茶、茉莉香片都是他當年所生產並成功銷向海外。

 李春生後為人熟知的茶商,日治時期茶商公會會長陳天來所開設的「錦記茶行」,更是將台灣茶葉銷往南洋,且在他的努力下,當時的台灣總督府正式廢除了「製茶稅」,讓台灣茶商的事業版圖走上高峰,他與兒子並投資經營了蓬萊閣酒家、永樂座劇場、台灣第一劇場等,林嘉澍更戲稱:「就是當時的娛樂界大亨」。

 陳天來故居亦是大稻埕極具代表性的中西複合式建築,林嘉澍指出,包括將「錦記茶行」名稱放上建築立面,運用了北投石、觀音山石等在地石材外,設計工匠複合了美國19世紀的凸窗、英國式的欄杆、希臘式的石柱、法國式的勳飾、哥德式的拱門等多元特色,他指出:「這樣的複合式風格,只出現在台灣。」此建物作為大稻埕全盛時代茶商名人聚焦宴客之處,空間配置也反映了茶商當時的生活文化。

 陳天來之子陳清汾曾經營的永樂座劇場,當時是在地及大陸戲班演出的主要場所,見證了台灣近代戲劇的發展,也成為藝旦文化的重鎮,台語歌謠作詞家李臨秋在永樂座任職時,記錄下藝旦口中哼唱的歌謠,即是傳唱至今的《望春風》。


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右一)邀請學者專家共同導讀大稻埕的歷史與建築風華。(遠東建築獎提供)

徐旭東:傳統老街是台灣DNA 細數過往跑單幫的趣事
 將大稻埕復刻進百貨商圈,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對大稻埕有著特別的情感,早年他曾在大稻埕一家家推銷自家的商品,他笑稱:「得搞清楚哪一家昨天打牌贏了還輸了!」

 遠東集團繼2022年舉辦「古蹟參訪首部曲」吸引近600名民眾參與,今年再次啟動「古蹟參訪月」二部曲走訪大稻埕。董事長徐旭東表示,當時自己約莫25、26歲,和父親以「海派」的經商模式在台灣拚起家,「我們的襯衫、衣服,一家家推銷,當時大金主都在大稻埕」。下不下單,都是大老闆們點頭、搖頭間一句話的事,徐旭東當年為了推銷商品,能進門跟大老闆們說上話,連誰家打牌輸贏都摸得一清二楚。

 狹長可說是迪化街的街屋特色,徐旭東也回憶指出,當時的稅收看得是商家的立面大小,立面愈大稅收愈重,建築狹長也成為經商的利基之一,「這條街很了不起,從我跑單幫至今,依然繁榮」。徐旭東多年來一直關注著大稻埕商圈的興衰,他表示,儘管今日各大型賣場、百貨林立,許多人家仍會固定時間上迪化街,他說:「這幾條街不倒很重要,這是台灣DNA的一部分,是台灣的經濟價值。」

 實踐大學建築系教授李清志也指出,目前國外也都在推動老街區的保留,城市的更新腳步如何兼顧老屋的保存,他指出,最重要的在於活用老建築空間,如牙醫李錫麟的民新齒科醫院,百年歷史的老宅後由燈光設計師的外孫江佶洋整頓為工作室,保留了舊家具和老照片,如今成為許多觀光客走訪打卡的人氣空間。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