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火力發電廠曾是全台最大的火力電廠。(簡枝祥攝,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提供/張志康基隆傳真)


基隆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從外觀來看,很難令人想像,其主體建築是1939年的火力發電廠。(張志康攝)

    很多人都曾在歐美國家看到已數百年歷史的老建築中,仍然開設飯店、博物館,讓老建築甚至古蹟都能在日常生活展露全新的生命,例如巴黎的奧賽美術館,從火車站搖身一變成為現代藝術殿堂,台灣難道沒有這樣的地方?有,而且就在基隆。

潮境公園原為垃圾掩埋場
 2013年底正式開館的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已經成為台灣北部最重要的國立海洋博物館,但很多人不知道,海科館建築本體其實是台灣最早的火力發電廠─北部火力發電廠,且海科館所屬的潮境公園,則是原本基隆市的垃圾掩埋場。

 北部火力發電廠自1939年建成以來,一直是台灣北部地區發電重鎮,國民政府來台後在原址擴廠,而且直到1981年退役為止,北火都是地方環保人士抗議重點對象。隨著海科館的籌畫興建,也希望透過活化及再生,賦與它全新的意義。

 有趣的是,北火原本為了容納體積碩大的發電機組,因此挑高的空間、強壯的鋼結構體,在退役後,反而成為博物館的最好空間。海科館保留了原本北火的立面外觀,新建築體以洋流的流動作為基礎構思,從設計上就以原始的基礎賦與全新元素。

 走進現在的海科館大廳,其實就是走進原本北火的發電機室,只要抬頭就能看到原本用來投入生煤的漏煤槽,透過全新設計,讓鋼骨結構成為展廳入口意象;「遺蹟廣場」則能看到原本北火電廠的發電機座,也讓海科館多了一分歷史的沉澱與科技的對照;海科館旁的潮境公園,更是以原本基隆市的垃圾掩埋場改造而成。

海科館本身 就是一堂大課
 海科館館長陳素芬認為,海科館不僅活化再利用有歷史價值的老建物,也透過規畫與再生,賦予其全新的生命,成為結合了5G、科技、環保、教育的場域,光是海科館本身,就是一堂大課。

 其實,在基隆這樣的例子並不罕見,原本的基隆要塞司令部、司令及校官官邸的翻新,則是朝向文創方向,都是賦予了歷史建物新的價值。另外,除由國家、公部門出資興建、翻新的例子外,基隆市也有著由民間企業出資,賦與歷史建築全新意義的例證,如陽明海運設立的海洋文化藝術館,以及位於義一路上的星巴克義14迴味門市等,都是融合古今、懷古訪勝的好選擇。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