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21 中國時報 林和生 

屏東縣長潘孟安(前排中)前進大武部落,訪視全縣第一座防災型微電網。(林和生翻攝)
屏東縣長潘孟安(前排中)前進大武部落,訪視全縣第一座防災型微電網。(林和生翻攝)

大武村活動中心即時反應防災型微電網的用電狀況。(屏東縣環保局提供)
大武村活動中心即時反應防災型微電網的用電狀況。(屏東縣環保局提供)

為積極推動在地綠能發展,屏東縣環保局不斷嘗試多元化綠能設置型態,採因地制宜方式,設置符合當地供電需求;考量易受災區多分布山區原鄉部落,為給部落一個安心居住環境,確保維持基本生活用電,屏東縣政府首度導入「緊急災難備用能源微電網系統」。

屏東縣環保局長顏幸苑指出,「防災型微電網」是一套簡易及完整的能源調配系統,當部落因故停電,避難中心就能透過太陽能板和蓄電池自主供電,若自主供電發電不足時,則啟動備用柴油發電機,以保持災區電力不中斷,並且透過智慧能源管理系統供電給電信基地台,保持災區對外通訊不失聯。

此外,微電網內建的4G無線通訊模組會將儲能及用能資訊傳送能源雲分析平台,縣府及救災單位可利用瀏覽器或手機APP即時掌握當地供電情況。

提供72小時用電

環保局指出,近年受極端氣候影響,山區部落易因颱風挾帶的豪大雨爆發土石流等,造成道路崩塌、電纜破壞而停電,對外交通、通訊也完全中斷,搜救人員無法在第一時間得知災區情況而錯過救援黃金時間,若能維持對外通訊,指揮中心就能精準規畫救援方案,使災區民眾趁早遠離危險。

因此,屏縣環保局集合專家學者導入聯合國氣候變遷政府間專家委員會資料,盤點全縣易受災地區並模擬未來情況,率先導入微電網運用,作為制定防災、救災應變計畫參考,期盼有效改善偏鄉救援機制。

顏幸苑強調,延長黃金救援時間是防災型微電網另一個重要應用方向,除了可獨立提供通訊設施至少72小時用電,在搜救人員抵達災區前,還能於夜間照明及三餐熱食,有益提振災民情緒及身心健康;針對災區傷病患,亦能提供緊急醫療設備用電,如氧氣機及洗腎機等,有助確認傷病患生命體徵,爭取更充裕的救援時間。

綠能減少碳排放量

防災型微電網電力供給全年不中斷,不只用於災時用電,平日也能供村民活動使用,且電力源自綠色能源,可有效減少部落電費支出及碳排放量,屏縣府亦研擬未來將以微電網電力,用於當地農特產品生產和部落風味餐點製作,打造零碳排放的綠色生活。

屏東縣長潘孟安表示,目前已於霧台鄉大武村、泰武鄉佳興村設置2處防災型微電網,預計未來將持續擴展防災型微電網設置,強化易受災地區的供電穩定度與供電品質,保障部落居民用電權益,減少偏鄉成為孤島的機會。

防淪孤島通訊不中斷

屏東縣設置防災型微電網,主要電力來自太陽光電。(林和生翻攝)
屏東縣設置防災型微電網,主要電力來自太陽光電。(林和生翻攝)

「山上土地這麼多,環境這麼自然,大家也繼續在山上生活。」這是大武村族人簡單的心願,海拔高度約1000公尺的霧台鄉大武村,是屏東縣地勢最高的行政區域,因地勢高及山路險峻,易受天災導致聯外交通中斷、通訊不便,然而仍有150多戶居民堅決留在原鄉。屏東縣政府環保局以行動支持部落居民的決心,在經過轄內易受災地區盤點後,選定霧台鄉大武村設置全縣首座「緊急災難備用能源微電網系統」。

屏縣環保局特別向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爭取經費,與高雄科技大學合作開發「緊急災害備用智慧微電網系統」設置於大武村活動中心,系統設有5KW太陽能發電及20KWh儲能設備,每日約可發25度電供微電網使用。

大武村長歐光夫表示,對外通訊對族人來說非常重要,過去就曾因為颱風一周都無電可用,甚至偶爾也會無預警停電,如今啟用防災型微電網就能即時通報村內狀況,請求台電搶修,而微電網設施占地空間有限,建造和安裝的過程均沒有對居民造成影響。

他指出,當初召開部落會議時就獲得超過7成居民同意,雖然沒人希望天災來臨,若不幸發生災害,屆時防災型微電網一定能發揮效用。

屏東縣環保局也強調,透過APP行動應用程式及瀏覽器,可隨時監測大武村微電網用電情形,一旦遇到故障或異常可立刻修復,若遇災難,也可透過居民用電情形擬定最佳救援方案。1座防災型微電網預估每月可提供大武村750度電力,並為居民節省約2500元電費,大武村的成功案例,已成為建置全縣微電網的最佳典範。

屏東縣長潘孟安日前前往大武部落,享用微電網電力烹調的全球第1杯綠能山當歸茶,他表示,每遇颱風就心繫部落居民,擔憂路斷、橋斷甚至通訊斷,孤島效應隨時可能發生;如今落成的防災型微電網讓族人面對極端氣候,也能保住一道不滅的光與通訊,他強調,防災型微電網的建置刻不容緩,「再遠,都要走到,也要做到!」(屏東縣政府環保局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