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0日 04:11 中國時報 謝瓊雲/彰化報導
彰化縣議員曹嘉豪。(黃國峰攝)

兩岸青年交流,不論經濟價值、產業發展等面向,更重要的關鍵在為青年找尋新方向、新契機。彰化縣議員曹嘉豪呼籲大眾,身為家長應多多鼓勵青年往外走出去,那怕跌倒、受傷,才能真正長見識、拓展眼界。

曹嘉豪說,青年交流其實就是廣結人脈、多交朋友,哪需要什麼理由?然而光在台灣,彰化縣與台北市有不同的生活成長背景,培養出的青年就不一樣,去到北京、上海、寧波或廈門,彼此交流、衝撞出來產生的心態,更不相同。

曹嘉豪回憶,2012年到重慶市,馬路上還能看到野牛,如今已是大樓林立、有八線道高速公路的大城市;對岸建設神速、經濟蓬勃發展,14億人口,商業和就業機會是台灣的260倍。

曹嘉豪強調,兩岸青年交流,是為青年尋找專屬的舞台,讓自己多一份可能;台灣青年也跟大陸一樣有「北漂」問題,彰化年輕人北漂到台中、新竹、雙北發展,尤其面對就業機會的選擇,還有低薪、高房價等困境。

曹嘉豪建議青年檢視自身資源、特質的優劣勢;唯有努力學習資源整合、和創意創新的能力,尤其培養未來國際觀非常重要,藉城市間青年的互動交流,看見彼此不同,才能突破當前困境,找到自身的定位與價值。

減少政治干擾 強化交流合作

彰化縣地方治理論壇邀兩岸學者專家聚焦青年交流與城市共榮,學者一致認為,兩岸青年實質交流的成效不彰,主因在政治力干擾太深,若能由民間加強主導,讓兩岸青年看見彼此的不同、強化合作互動,才能更具競爭力。

二度來台攻讀博士學位的大陸學者指出,近年軟件、視頻等許多流行語的引用,顯示兩岸文化互動熱絡,許多台灣人甚至比他還更常使用淘寶網購物。考量到未來就業市場,許多台灣青年主動到大陸升學、進而謀職;而台灣的高度自由,許多事物亦深深吸引大陸青年的好奇與關注。

他說,只要是行政治理,就會產生治理者和治理對象間的矛盾,兩岸制度非常不同,呼籲年輕人應跳出政治框架,各自反思利弊。

9月才首度來台的廣東學者表示,過去常聽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他確實有深刻感受,台灣人的熱情、坦誠,尤其許多公車站名,如潮州、饒平,都讓他產生似曾相識的親切感。

他觀察,台灣研究所有很多是老年人在讀,與大陸非常不同。台灣大學林立,多數人受教程度高,許多建設在規畫思考上比較周全;若能再開放一些,許多年輕大陸學者,選擇來台研究的意願其實很強烈。

福建省學者則指出,大陸近年許多新興城市,都有搶人大戰,祭出各種政策,吸引高學歷人才,3月起推動的「惠台政策」其實也是來自此背景,福建省「招台博」計畫名額就有1000人,且採隨到隨審機制,歡迎台灣理工科博士前往大陸工作、任教;台灣教師的教學重視互動、師生關係亦師亦友,為大陸教育界注入活水,兩岸青年應更務實看待,避免用政治眼光。

在座唯一女性學者,因結識在美取得博士學位、最早西進大陸教書的台灣學者,成台灣陸配,分享她所發起兩岸學術沙龍成果,邀兩岸學者開講,以家庭式參與為有交流需求的兩岸民眾服務、解惑。

彰師大副教授劉兆隆說,未來青年的就業市場是整個東亞,不可能只侷限在台灣,我們應該對台灣的高等教育、軟實力更有信心,加大兩岸城市間青年交流力度,才能產生比較、了解彼此優缺點,並學習追趕、欣賞他人,即時修正自己。若繼續侷限、故步自封,長期看來都將傷害台灣未來的發展機會,畢竟,只有有競爭力的人,才能走得出去。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