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21日 04:10 中國時報 廖德修/桃園報導


桃園市政府副祕書長邱俊銘(左)工研院IEK主任蘇孟宗(中)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處長吳明機(右)

前言:循環經濟有別於傳統線性經濟模式,是一種資源可回復、可再生的經濟和產業系統,歐美先進國家都極力推動中。台灣地小人稠又缺乏天然資源,近年來產業轉型升級停滯,循環經濟提供了新的視野與解方。 目前企業界憂心的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循環經濟兼顧在地就業與能源自主商業模式,實踐大自然法則「只有放錯地方的資源,沒有真正的廢棄物」,是改造台灣契機。中國時報長期關注國家經濟發展,特別在世界地球日前夕舉辦循環經濟論壇,催生台灣零廢棄新願景。

據環保署統計,去年全國資源回收率已達52.5%,包含巨大廢棄物及廚餘回收再利用率,垃圾回收率更高達60.13%。但這只是改變線性經濟、節約地球資源的起步,在邁向循環經濟之途仍有努力空間。台灣要如何落實循環經濟,迎接零廢棄時代呢?

循環經濟 中小企業重心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處長吳明機表示,台灣循環經濟發展的基礎,第一波是減量再利用,第二波是資源整合,第三波是IT技術(資訊科技)的發展。以桃園為例,電子科技業上下游供應鏈確立後,便可做到材料減量;未來更可考量與國際接軌,引進尖端技術。循環經濟將是中小企業的重心之一,但有三個重點必須兼顧,即社會信任、跨部門協調、技術整合,缺一不可。

工研院IEK主任蘇孟宗說,談到工業4.0往往是德國、日本居首,人工智慧則是美國、大陸領先;以循環經濟而言,荷蘭卻是典範。台灣內需市場雖不大,製造業與技術發展卻很有潛力,應可輕易跨足國際。循環經濟有很多方面是跨產業的技術結合,協助製造業把大量的廢水、廢氣與其他廢棄物回收再利用。

零廢棄時代 台灣有潛力

他強調,這將可產生很多新的製造服務業,很多技術可透過合作而相互提升。政府應把循環經濟當成願景,透過跨業資料的蒐集,未來最好能設立交易平台,讓供應端和使用端彼此合作互利。

荷蘭代表紀維德說,以土地而論,荷蘭、台灣都不是大國,經濟發展實力卻很強。台灣要如何達到循環經濟、零廢棄,政府必須趕快設立目標,制定轉型過程並建立平台,其下設祕書處執行任務。未來產業要怎麼配合都要明確。

在地的桃園市政府副祕書長邱俊銘則說,所謂循環經濟不只是工業,影響所及包括社會面、經濟面、產業面。像最近落幕的「桃園彩色海芋季」不僅得獎,還獲得ISO認證。整個展場不使用水泥,海芋都可回收再展,並使用電動車來接駁,避免製造汙染,將循環經濟的理念落實到生活的環節中。

平行整合 避免多頭馬車

台大教授蔡明哲指出,政府應訂定目標,從產學合作的角度著手,做好控管程序。一定要有魄力、有配套,避免多頭馬車,盡量平行整合、事權統一,希望以後可讓荷蘭人來台灣取經。

綜合來賓們的精闢見解後,主持人郭石城期勉產官學各界全力以赴,沒有廢棄物、只有錯置的資源,只要有目標、有願景、有政策、各部門充分協調,不久的將來,台灣就有機會成為循環經濟大國,邁向「零廢棄」時代。

推動循環經濟 增加就業機會

發展循環經濟,大量讓老東西循環再使用,業界擔心許多傳統產業將受到衝擊,連帶影響就業機會!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駐台代表紀維德表示,循環經濟會創造許多新的商業模式,衍生不同類型就業機會,依荷蘭推動循環經濟多年的經驗可看出,整體就業機會是增加的,初步統計約增加5萬個就業機會。

中國時報主辦的《循環經濟論壇》昨日登場,吸引許多產學研界與民眾前往聆聽。一位企業CEO便關心,政府大力推動再生能源,但太陽能發電面板與模組,用久了需汰舊換新,屆時恐產生許多難以處理的廢棄物。對此,工研院IEK主任蘇孟宗指出,目前工研院即有技術可處理太陽能發電面板及液晶電視廢液等,且許多技術還成為台灣之光,如在素有科技產業奧斯卡之稱的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以「廢液晶面板再利用處理系統」技術獲得「綠色科技特殊貢獻獎」。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長吳明機則指出,除了擁有技術外,因台灣太陽能發電才剛起步,尚未有用久廢棄再處理問題產生,但當市場需求產生時,新型態商業模式自然會應運而生。

另有企業主指出,循環經濟強調再利用,如僅為再生重製並無問題,不過部分產品只是主張不斷將舊東西循環再利用,生產相關產品的傳統產業未來該怎麼辦?這名企業主強調,循環經濟本就是一個生態圈,政府在推動循環經濟時,實應有配套措施。

吳明機說,循環經濟其實範圍很廣,如綠色設計、廢棄物減量等,這過程中便可降低成本、增加產品價值,如許多國際大廠注重碳足跡,願付更高代價來買;基本上,循環經濟不是強調舊的東西一再使用,且在執行過程中,還可以帶來許多創新價值,進而變成機會,這是許多廠商需有的體認。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