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折抵消費 限制卻不少

20210301・黃琮淵/台北報導
高雄COIN CAKE麵包店在2018年,就推出用比特幣才能買的比特幣麵包。(擷自COIN CAKE臉書)

東森購物全通路為吸引消費者,打出東森幣大回饋相關活動。(業者提供)

市面上主要流通虛擬貨幣


數位時代改變你我的消費習慣!買東西除了掏現金、刷信用卡,虛擬貨幣近年快速崛起,最常見的莫過於LINE Points、樂天超級點數,上電商消費則有P幣、momo幣、蝦幣,這些虛擬貨幣不管叫「點」還是叫「幣」,都可以每1幣折抵1元消費,就如同使用現金,不過虛擬貨幣畢竟不是現金,使用前得認清限制。

虛擬貨幣快速普及,主要是因電商平台與電子支付崛起有關,以P幣、momo幣為例,都是電商平台發出的「貨幣」,最初概念是作為消費回饋用途,增加回購誘因;近期許多發卡行加入戰局,刷卡回饋不再給紅利或現金回饋,而是給虛擬貨幣,取得管道也就愈來愈多。

類現金點數 信用卡五花八門
 市面「類現金點數」回饋的信用卡,仍舊是以回饋LINE Points為大宗,例如中信LINE Pay卡、聯邦賴點卡、北富銀J(U)卡,至於花旗PChome Prime聯名卡、玉山Pi拍錢包卡、國泰蝦皮聯名卡等,都是回饋虛擬貨幣。

 拿到了虛擬貨幣,怎麼用是大學問。隨著行動支付普及,像是LINE Points,可在LINE Pay支付時抵掉,PChome所發行的P幣,除了在集團網站可流通,還可透過Pi拍錢包花掉,生態圈概念成形,愈來愈有「幣」的架勢。

行動支付普及 平台也可互惠
 除此之外,各個點數平台也可互換,增加點數的使用情境與延長到期日。像是信用卡累積的紅利點數,就可以換成虛擬貨幣,不必只能拿來換紅利點數贈品;同樣的,如果不想拿這些虛擬幣,同樣可用「點兌點」方式,換成航空公司哩程或是電商平台紅利金。

 虛擬貨幣看似相當好用,但畢竟虛擬貨幣就不是新台幣,仍有些眉角須留意。一是虛擬幣仍有通路的侷限性,通常限制指定通路或是在行動支付App能使用的店家上使用,使用環境沒有現金來得這麼廣,要留心這些「錢錢」的去化途徑。

除了有效期 用完恐花更多錢
 其次,多數虛擬貨幣設有每筆消費的折抵上限,有些甚至只有1成,意思就是說,要把虛擬貨幣用完,恐怕得花更多錢。第三,虛擬貨幣大多設有有效期限,除在期限內要用完,或者是得持續消費,才能保餘額不過期。


眾幣亂象 央行擬正名密碼通貨
區塊鏈及虛擬貨幣當道,台灣致力於打造最大最完整區塊鏈技術及數位貨幣金融新科技發展交流中心。(中國時報資料照片)

 虛擬貨幣原本只是「類貨幣」概念,不過隨著比特幣成為新寵,這類虛擬貨幣乾脆揚棄過往以「點數」的命名,自行升格為「幣」,引發虛擬貨幣滿天飛的錯覺。中央銀行順勢啟動正名,過往叫它「虛擬通貨」,今年起改稱它叫「密碼通貨」,就是不要「幣」。

 虛擬貨幣是不是「幣」?一直是金融界大哉問的題目。一般來說,叫做「幣」,通常有法定通貨價值,如新台幣、人民幣、港幣;至於民間業者發的momo幣、蝦幣,甚至近期風行的比特幣,其實比較像「點數」的概念,只是它的兌換比例是1:1,用法近似貨幣。

 這些「幣」的性質都是「回饋點數」,最普遍流通的就是LINE Points,同樣是1:1可在生態圈內使用。PChome集團的P幣雖然叫「幣」,但也可以視作「P點」,同樣以1:1,在旗下網站都能使用,也可用Pi拍錢包花掉。

 銀行業者分析,發行業者「棄點改幣」,一來是「幣」感覺比較有價值,聽了好聽,更符合準貨幣的概念。二是目前法令,沒有規定虛擬貨幣因為不是貨幣,不能叫「幣」,既然主管機關沒規範,大家就有樣學樣。

 銀行業者認為,隨著比特幣暴漲,各類虛擬貨幣統統混為一談,身價因此抬高不少,許多民眾「幣」叫久了,還真的會把這類虛擬貨幣當真的貨幣,如今電商業者、支付平台有樣學樣瘋狂孵幣,導致「幣」多如牛毛。

 像是近期被廣泛討論的「狗狗幣」,已2年多沒發布系統更新,最早是在Reddit上作為打賞用途,之後網友們進一步將狗狗幣拿來作為慈善之用,在Reddit用戶間不斷地來回分享並逐漸盛行後,多家交易所也開始提供交易,導致很多民眾真以為它是個「幣」。

 金融圈認為,「幣」有貨幣的概念,也有負責管理的主管機關,不該亂叫,為了避免民眾混淆,是有正名的必要性,過往有些貸款代辦公司自稱自己是Bank,金管會一聲令下,統統不能再稱「銀行」,不妨作為參考。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