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隆富/台北報導

滙豐(台灣)商業銀行工商金融業務處負責人蕭仲程

滙豐集團發佈2020年《滙豐商貿領航大調查》(HSBC Navigator: Now, next and how for business),結果顯示近五分之一的台灣企業表示現階段(接受調查時)的獲利水準高於疫情發生之前,該比例為全球平均的兩倍,且領先所有接受調查的市場。同時,超過七成的台灣企業預計未來一年的銷售額將有所增長,另有71%的企業預計在兩年內,即2022年底前可恢復至疫情前的獲利水準,台灣企業的獲利動能格外引人注目。

《滙豐商貿領航大調查》於今年九至十月份訪問全球39個市場逾10,000家企業,其中包括200家台灣企業,以服務業、製造業以及批發零售業為前三大的調查對象。被問及疫情後的因應策略和業務前景,近三成的企業表示在新常態下蓬勃發展,超過八成的企業對前景感到樂觀或認為不受到影響。整體而言,台灣企業仍比其地區更為積極,且考慮到當前的疫情挑戰,多數台灣企業的恢復能力相對較好。調查也顯示,雖然台灣企業正在適應不斷變化的新環境,但疫情危機讓台灣企業更加重視產品及服務創新、營運效率,並致力促進數位化發展、擴大市場需求,以達到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滙豐(台灣)商業銀行工商金融業務處負責人蕭仲程表示:「這場新冠疫情無疑為全球經商環境帶來巨大影響,各國企業紛紛調整佈局策略和重點投資市場。但疫情也提供了一個驅動力,讓企業加速思考業務發展的優先順序,並與供應鏈保持更緊密的聯繫。疫後的調整狀態與重新架構極有可能成為企業復甦的關鍵,這也讓分散佈局與區域性資源整合成為企業克不容緩的課題。台灣企業一向擁有靈活的優勢且適應力強,不少企業更視當前的困難時期為轉型時機,以作更為長遠的規劃。」

蕭仲程認為,為達到復甦和增長,企業都瞭解保有韌性以及彈性是長期成功的基礎,正確地做到這一點具有挑戰性,但潛在的商業和社會利益是巨大的。調查也發現,疫情並未影響到台灣企業增加投資的意願,有七成的企業表示在未來一年將增加投資,產品創新、銷售通路、現金流管理以及增進員工技能是最迫切的投資方向。同時,約有一半的企業提到合作取代競爭的重要性。而超過四分之一的企業認為疫情帶來的變化是長期的,該比例高於全球及亞太地區平均。 

調查進一步發現,經歷了本次疫情,多數台灣企業觀察到國際貿易的重要性,因為貿易能夠帶動產品的多樣化發展,也有助於促進經濟發展,78%的台灣企業對於未來一至二年的國際貿易持正面態度。在海外佈局方面,超過八成的企業在亞太地區擁有前三大的貿易夥伴,半數以上的企業視亞太地區為未來三至五年市場擴張的首選,代表由區域主導的貿易和投資往來有望增加。中國是台灣半數以上企業認為在亞太地區最重要的市場,其次是日本和香港,歐洲則是亞太地區以外最關鍵的拓展市場。 

不過,也有台灣企業認為國際貿易比疫情前變得更加困難,並認為明年將面臨更多挑戰。與此同時,台灣企業正強烈感受到保護主義的氛圍,近六成的企業認為,在海外經營的主要市場中,當地政府正變得更加保護本土企業,為因應這種挑戰而制定的關鍵策略包括提高貨源可溯性、差異化報價以及與當地夥伴建立合作關係。而客戶需求、尋找新的生產商或合作夥伴,以及新市場是否為創新中心或具備强大的創新文化則是台灣企業考慮拓展的關鍵因素。 

供應鏈佈署為疫情下另一個企業關注的議題。調查指出企業最為關注供應鏈成本不斷上升、或是供應端與客戶或實際業務之間過於遙遠影響到供應鏈的穩定性。為了緩解這些問題,高達96%的企業已在過去一年對供應鏈進行調整,包括與更多的供應商合作、提升流程數位化以及制訂更為嚴謹的合約規範。值得注意的是,多數企業傾向於加速供應鏈分散而非減少供應鏈環節。除了供應鏈越來越多地在區域內的經濟體進行,台灣企業認為未來強化供應鏈的首要任務是依據營運韌性和交貨能力、在疫情較為受控的市場選擇適切的供應商,預計這些變化帶來的好處是減少長鏈風險、降低成本並提高法遵效率。 

業務運作的可持續性為提升企業競爭力的另一個因素。大約四分之三的台灣企業已為環境、社會和企業治理(ESG)設定目標,其中環境和社會的可持續性關注度較高。幾乎所有的企業都認為,透過改善可持續性和商業道德能夠提升各種機會,包括促進員工福利、客戶認同度和創造新的工作方式等,尤其近三分之一的企業認為,「綠色資歷」能夠帶來品牌正面聲譽或提升市場佔有率等實實在在的商業好處。此外,86%的台灣企業預估,由於更加重視可持續性,明年的銷售額將有所增加。放眼未來策略重點,約半數的企業認為能在未來取得成功將取決於思維領導力、前瞻力以及對市場變化或衝擊的適應力,這些能力在某種程度上是定義未來創新企業的重要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