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巿今年全年都更危老案總推案量上看2000億,其中有林蔭大道的敦化南北路,因近年進入收割期,促使新案大爆發。(本報資料照片)


大陸建設整合多年的共和大廈案「耑序」,坐落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一段187巷的「富人巷」內。(立智提供)

    大台北都更危老案今年受疫情、打房等亂流影響,全年推案量上看2000億,較去年持平或微幅減少,住展研發長何世昌表示,今年都更案與往年不同的是,坪數規畫放大,且在整合難度升高與營造成本飆漲下,價格上揚。

 區位上,敦化南北路因進入收割期,目前有「敦南御所」、「富邦藝樹」、「耑序」等大案,明後年將持續新有案進場,堪稱「都更一條街」。

新案行情好 每坪逾200萬元
 有著「豪宅富人圈」稱號的敦南商圈,新案大爆發,甚至多個都更案都開出每坪逾200萬元行情。

 業者調查,該商圈目前有三大指標豪宅案包括「敦南御所」、「富邦藝樹」、「耑序」等,其中「敦南御所」為中興電工首次推出的都更案,並在去年9月興建完成,根據內政部實價網歷次揭露資訊,該指標案頂樓樓中樓戶,每坪成交價達225.7萬元,創近年該商圈成交單價新高。

 大陸建設備受矚目整合多年的共和大廈案已整合推出,案名為「耑序」,座落於大安區敦化南路一段187巷的「富人巷」內,前身為華航機師住所,為早期名宅。

在北巿土地日益稀有下,何世昌指出,都更危老案快速增加,去年總推案量便達2000多億元,今年也上看2000億元左右,尤其敦化南、北路商圈更是串聯將近10個都更案,被稱為「都更一條街」。

 另富邦建設也加入敦南商圈豪宅推案潮,在北市敦化南路一段、市民大道四段口,推出「富邦藝樹」豪宅案,每坪開價220至230萬元。

建商卡位熱 收購老透天厝
 值得注意的是,除已推出的新案,去年上市建商皇翔建設以130億元買進敦南SOGO,富邦人壽以268億元買進王朝大酒店等重量級成交案,都將為敦化南、北商圈房市持續添增柴火,增加熱度。

    除敦化南北路,北巿中山區的中山北路二段也是一線建商積極卡位區,如忠泰、璞真以及吉美建設3大建商同步收割此區都更案,總銷規模一舉突破百億元,讓原街廓將脫胎換骨。

    市調單位統計,中山北路二段93巷短短不到600公尺的距離,近期出現3大指標個案,分別是「忠泰旭美」、「中山·吉美」以及「璞真中山北路案」。

    由吉美建設耕耘10餘年的「中山·吉美」,總銷50億,位於中山北路二段93巷、錦州街附近。忠泰建設近一年陸續傳出收購附近老透天,近期推出新案「忠泰旭美」規畫為27、45坪中小宅。

    591房屋交易網新聞組長畢務潔指出,中山北路二段、馬偕醫院商圈新建案地段行情都在單價120萬元以上,該區段因有中山北路黃金門牌,且綠蔭大道又有官道的美譽,且近大型醫院的便利性,向來就有中高階買盤,如自營商、企業主和在地客支撐。

新舊房價對比 台北信義區差一倍 想住天龍國大不易 大安區老屋還是貴

台北巿各行政區新舊屋價差

 新舊房價差很大!根據實價登錄資料,台北市新舊屋多有明顯價差,其中以信義區價差近1倍最高,其次是松山區近8成,但大安區舊屋價格高,使得新舊價差落居第3,略高於5成。新舊屋的高價差往往也成了都更明顯助力。

 從統計資料來看,信義區、松山區及大安區屋齡3年以下新屋每坪均價都破百萬,成為北市的主要豪宅區,拉開與30年以上舊屋價格差距,信義區新舊差最高,達95.05%,松山區其次為78.20%,大安區的舊屋每坪80.87萬,居北市最高價,進而拉低了新舊差距到51.97%。

    住商不動產企研室經理徐佳馨表示,信義和松山新舊差距大,主要是因為豪宅林立,相較於便宜的公寓,就會有比較大的落差,尤其是信義有吳興街等較低價路段,使得價格落差更大。大安區有價格落差的區段成交較少,落差相對小。

    新舊價差大對危老都更有明顯助力,她表示,因為價格要在一定水準之上,建商才願意談都更。

    屋比房屋總經理葉國華表示,在建造成本相同的狀況下,建商分到的新房能賣多少錢,就成為整件都更案能否「成案」的關鍵,截至今年9月,全台都更核定件數960件,台北就占了550件,將近6成,可見一斑。北市高房價的大安、信義、松山、中山、士林及天母等豪宅林立的高房價精華地段,不僅房價高、新屋舊屋價差也大,最具有都更潛力。

    葉國華表示,民眾若想買屋圓都更夢,建議民眾要先掌握4個重點。一、選土地使用分區為高容積率的「商業區」;二、選大馬路向內延伸30米內的戶數較單純的舊公寓;三、選「都市更新地區」或「都市更新單位」的標的;四、挑選近捷運、重大建設、科技園區、精華區與人潮熱絡的商圈。

    惟住展研發長何世昌進一步分析,不一定價差大就推得動都更,想買老屋等都更翻身,往往可能投報率頗低,亂槍打鳥,恐等了1、20年還無法迎來重建,因此,投資之前要打聽一下整合進度,同一棟整合不到7、8成,那成功機率就相當低了。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