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葉士芃。(葉士芃提供/林周義台北傳真)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見的淋巴癌類型,每兩名淋巴癌患者中就有一人屬於此型。這群患者中,僅約五至六成能在接受第一線治療後順利「畢業」,其餘患者對第一線治療無效或治療後又再復發,須再接受二線化療、自體骨髓移植、甚至CAR-T細胞治療等。健保署自10月起給付新藥「Tafa+Len」,用於第二線治療。臨床試驗顯示,約半數患者能達到「完全緩解」,在密切追蹤下,部分病人可望順利畢業,不須再做後續化療或骨髓移植。

 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葉士芃醫師指出,台灣淋巴癌患者中,非何杰金氏淋巴癌占九成以上,主要可分為T細胞型與B細胞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簡稱瀰漫大B)屬於後者,為高惡性度、進展迅速的癌症,是最常見的淋巴癌類型。

 葉士芃醫師說,瀰漫大B的常見症狀包括發燒、盜汗、體重減輕,或頸部、腋下、腹股溝淋巴腫大等。患者在接受第一線治療後,約有五至六成可成功「畢業」,其餘四至五成可能對治療無效或復發,需進入第二線治療。

 自今年10月起,健保正式給付台灣東洋引進的新藥「Tafa+Len」(Tafasitamab搭配Lenalidomide),用於第二線治療。葉士芃醫師表示,對於第一線治療後復發的患者,使用此新藥後,緩解機率顯著提升,甚至有機會直接痊癒,不須再做後續治療或移植。

 去年發表的第二期臨床試驗顯示,約三至四成瀰漫大B患者在使用「Tafa+Len」治療後,四至五年仍維持存活。葉士芃醫師指出,過去醫界普遍認為,若未接受自體移植或CAR-T治療,患者幾乎必定復發,但現有數據顯示,「Tafa+Len」有望取代部分移植甚或CAR-T治療,這是其最重要的臨床價值。

 臨床試驗亦顯示,對於第一線治療失敗進入第二線的患者,約有六至七成對「Tafa+Len」產生反應,其中半數可達完全緩解。然而,若已使用過兩至三種治療藥物、於第三線或第四線才接受治療者,僅約三成可達完全緩解。換言之,治療時機愈早,療效愈佳。

 葉士芃醫師也提醒,臨床試驗設計為每月需持續施打,但目前健保只給付「Tafa+Len」治療一年,因此若患者經濟狀況許可,可於給付期滿後與醫師討論自費持續使用的優缺點。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