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承瀚長期致力於神經調控與腦機接口臨床轉譯研究,貢獻良多。(吳承瀚提供/洪秀瑛台北傳真)

現年41歲的腦神經外科醫師吳承瀚先前參與1項人類大腦如何透過一連串穩定神經狀態,來控制複雜書寫行為的突破性研究論文,近日登上國際頂級醫學期刊《自然.人類行為》封面,吳承瀚表示:「這項研究令人興奮的不只是技術突破,尤其它讓我們重新理解大腦的運作方式,我很榮幸能代表台灣參與這項結合神經科學與臨床應用的跨國合作。」

 《自然.人類行為》醫學期刊是醫學界頂級學術刊物,能在這本雜誌發表研究論文已是最高等級與最高榮譽,登上封面更屬不易,是難得的殊榮。這項研究論文不僅拓展醫學界對運動皮層如何產生精細動作的理解,也在「腦機接口」(BCI)領域創下全新里程碑。

 「腦機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是當前神經外科醫學最熱門的科技研究項目。此次這項研究由多國學者共同合作,來自台灣、現任職於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的吳承瀚,長期致力於神經調控與腦機接口臨床轉譯研究,貢獻良多。

 具突破性的是,研究團隊提出新型「狀態依賴」神經解碼架構,不僅可準確辨識書寫意圖,還能即時重建出完整的中文筆跡,重建準確度比傳統方法提升達69%,此成果為未來恢復癱瘓者溝通與書寫能力提供具體希望。

 吳承瀚指出,此研究為中文書寫的腦機接口開發立下關鍵基礎,更多病人知道這個新醫學科技發展的「腦機接口」之後,未來可望應用於中風或漸凍人等失能患者,協助他們重建溝通、生活正常功能與自我表達的能力。

 自幼在台灣受教育的吳承瀚,曾獲「國際功能性神經外科醫學大會」最大獎項「賴徹特獎」,是史上首位獲得此獎項的非德國人。其父親吳建國是台灣高雄科技大學前校長,母親曾是中山大學企管系教授,出身書香門第。

 吳承瀚4歲時因看了日本漫畫《怪醫黑傑克》後,受到片中主角仁心仁術救人的行為感動,當時熱血沸騰決定要當腦神經醫師,一路上努力不懈地實踐夢想。

 去年資深藝人凌峰在日本京都二度中風,回台後在振興醫院開刀前夕,特別諮詢吳承瀚意見,他認為不需開刀,而是以保守藥物治療方式,加上凌峰妻子照顧有方,因此恢復神速,他們都非常感謝吳承瀚的建議。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