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台灣麻醉高峰會6月22日於台中李方艾美酒店舉行。針對麻醉氣體碳排相關爭議,總統府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顧問、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表示,隨著新研究與新證據出現,氣候變遷的相關理論分析與結論,也應與時俱進調整。(讀者提供/李念庭台北傳真)

全球邁向永續發展,我國也訂出2050淨零碳排目標,醫院作為碳排大戶,近年陸續推動減碳、綠色醫療。然而,由於「麻醉氣體」全球暖化潛勢值(GWP)高,被視為高碳排來源,部分醫院逐步限用。台灣麻醉醫學會強調,麻醉氣體對溫室效應實質影響極低,臨床應優先考量病人需求,不宜透過行政命令干預專業決策。

 總統府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顧問、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表示,醫院占全國總碳排量4.6%,醫院推動永續、減碳不到3年,轉變卻很快,未來淨零碳排將納入醫院評鑑,政府也投入近500億經費,推動綠色醫院。針對麻醉氣體碳排相關爭議,簡又新強調,觀念必須與時俱進,隨著新研究與新證據出現,氣候變遷的相關理論分析與結論,也應跟著調整。過去曾有國外研究指出,麻醉氣體對環境有影響,近年則有新證據推翻此論點,相關評估方法,仍須依科學重新界定與修正。

 台灣麻醉醫學會永續麻醉委員會主任委員程毅君教授表示,在永續發展的趨勢下,以麻醉臨床處置為例,無論是麻醉方式或藥物的選擇、甚至是手術中的監測,皆應尊重麻醉專科醫師的專業決策,不宜透過行政命令約束及限制。近期,倘若有主管機關或醫療機構,以麻醉氣體屬高碳排藥物的錯誤觀念,制約影響麻醉醫師的臨床專業操作,應屬不當。

 是否產生溫室效應,關鍵在於是否具備「吸收並重新輻射地球長波紅外線(熱輻射)」的能力;而能否造成此溫室效應,主要取決於幾項因素:1.紅外線吸收能力、2.在大氣中的濃度(concentration)、3.在大氣中的壽命(lifetime)、4.全球暖化潛勢(GWP,Global Warming Potential)、5.氣體來源與排放量。

 麻醉氣體之所以被誤解為造成全球暖化的藥物,是因為它的高GWP值,以及對於單對GWP值的解讀誤判。以誤解最嚴重的Desflurane(地氟烷)為例,雖然GWP高達2540,但其於大氣濃度極低、壽命短、輻射熱吸收甚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占比低,使其實際全球暖化貢獻趨近於零(微量)。麻醉氣體「被高估」不是因為GWP概念有誤,而是因為單看GWP數據,並不能代表總體氣候影響。若臨床選擇只因GWP值高而禁用Desflurane,忽略且犧牲其臨床重要效益,如快速醒覺、安全且能減少住院時間等,反而得不償失。因此重要的是,應同時要有風險與效益的平衡觀點。

 「碳隧道視野(Carbon Tunnel Vision)」,是一種在談永續或環保的時候,只關注「碳排放」忽略其他重要環境或社會議題的偏狹思維盲點。就以麻醉藥物的選擇為例,除了要顧及碳排放外,也需考量病人的需求、生態毒性的效應、生物多樣性的喪失等問題,部分靜脈麻醉藥物雖然碳排放低,包括異丙酚 (Propofol,俗稱牛奶針)、成癮性止痛藥、抗生素、局部麻醉劑等,由於藥物具備持久性、生物累積性、與生物毒性,對環境的衝擊極為顯著,嚴重汙染水資源、土壤、大氣,與自然生態。

 對於綠色手術室的推動,應考量全面的策略,亦須注意能源與設備管理、醫材與廢棄物管理、以及相關處理流程與組織管理。推動綠色手術室與永續麻醉的實踐,更應建立在科學為本、尊重專業的原則上,從制度、流程到技術全面優化,方能真正邁向兼顧病患權益與地球永續的醫療未來。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