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25日 04:12 中國時報 許文貞/專訪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鄭家鐘。(杜宜諳攝)


圖片提供/台灣覺性地球協會

大佛拈花-2018地球心靈文化節

「那天我和家人到法鼓山,跪拜完大家都起身了,只有我,不知為何跪下去就起不來,淚流滿面。」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鄭家鐘回憶自己對佛開悟的瞬間,「我曾經覺得跪拜只是儀式,當下才頓悟,跪拜從來不是為佛,是為了自己。是佛讓我透過跪拜,有了謙卑、親近土地的時刻。」

鄭家鐘表示,五月即將展開的「大佛拈花—2018地球心靈文化節」,藝術家洪啟嵩透過鏡面神經元理論,認為生命間有自然相互模仿的狀態,因此若是能以佛為鏡,人心自然放下執著,「人成長的過程中,都在透過鏡面整理自己,到一個階段,都整理好之後,在佛的情境裡,自然就開悟了。」

鄭家鐘以台新藝術獎為例,觀察當代藝術家如何與世界對話,例如蔡明亮的《玄奘》,由李康生穿袈裟,躺在白紙上,藝術家高俊宏圍繞著李康生,畫下蜘蛛精等西遊記的角色,然後李康生離開白紙,留下一個空白的人型,最後高俊宏再把整張白紙收掉,「就像佛法中的成住壞空。」

不過鄭家鐘也認為,藝術家透過創作求美、求真,然而在運用宗教符碼時,多用來省思、反諷人性的黑暗,「當代藝術不太直接控訴惡或宣揚善,但用美學方式回應真實世界的時候,善更容易引起共鳴,感動人心。」

鄭家鐘表示,「像是去年的德國卡塞爾文件展,選在納粹曾經焚燒禁書的地點,威尼斯雙年展的綠光計劃,也結合歐洲難民,製作菱形塊,拼成一個巨大的圓球,象徵人與人之間和解,攜手合作,共創圓滿。」

鄭家鐘認為,洪啟嵩對於藝術則是多了『聖』的層面。在「大佛拈花—2018地球心靈文化節」中,洪啟嵩將展出長166公尺,寬72.5公尺的巨大佛像,也將串聯全世界,透過每個參與者的正念和行動,展現大佛拈花的意境。

鄭家鐘表示,大佛是相、拈花的動作是形,「若我是那個相,也要做那個形。就像蝴蝶效應,透過精神上的無國界運動,讓人能跳脫物質需求帶來的分化和敵意。」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