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02日 04:10 中國時報 李欣恬/台北報導
「台積電書法暨篆刻大賞」1日舉行頒獎典禮,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曾繁城(前排右四)、中國時報社長王丰(前排右五)及前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何傳馨(前排右三)、評審群和得獎者合影。(鄭任南攝)
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曾繁城(右)頒獎給篆隸楷組首獎楊謹豪(左)。(鄭任南攝)
中國時報社長王丰(右)頒獎給行草組首獎王智賢(左)。(鄭任南攝)

由台積電文教基金會創辦、中國時報聯合主辦的「台積電書法暨篆刻大賞」,每年為社會發掘書法篆刻新秀,今年已邁入第10年。昨(1)日下午在紀州庵文學森林館舉行第10屆頒獎典禮,包括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曾繁城、中國時報社長王丰、故宮前副院長何傳馨、紀州庵文學森林館長封德屏等人,皆出席共襄盛舉,為新秀喝采。

參賽者眾 已超過4000人

昨日現場也特別邀請金曲獎歌手羅思容為典禮獻唱,與會者在風和日麗的下午、徐徐微風中皆聽得如癡如醉。曾繁城表示,文化的累積需要時間醞釀、需要持續深耕,「回憶10年前的創辦初衷,是在一次慢跑的過程中,偶然看見學校布告欄貼的書法作品,實在是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因而興起舉辦書法、篆刻比賽的念頭,這10年來在許多藝術先進的勉勵、許多學子的參賽之下,也逐漸累積出一股力量。」

曾繁城說,隨著比賽的知名度打開,每年參賽者也越來越多,目前累積參賽人數已超過4000人,「今年特別新增『臨帖組』,除了開拓更多機會,也是鼓勵學子們以古為師,持續耕耘。」

王丰表示,打從抓週起就被父親以戒尺督促寫書法,因此書法一度是他的惡夢,但隨著年紀漸長和人生歷練,他領略書法是華人民族的集體記憶,「書法篆刻藝術,就是儒家文化的象徵,在追求快速的網路火星文年代,專注的書寫過程和創造力,能讓社會更美好。」

得獎作品 於紀州庵展出

本屆抱回篆刻組大獎的是篆刻學習14年的劉冠意,畢業於台藝大書畫藝術系、台師大美術研究所的她表示,因家中從事家具設計業,耳濡目染才走上美術之路。這是她第7次參賽,曾獲得3次優選、1次第三名,這回總算抱回首獎。

劉冠意表示,這回抽到的題目是「種豆得豆」,她除了在印面上展現書法篆刻之美,同時在邊款上也額外用心,細膩地刻下她對「種豆得豆」的體悟,以文學和書法交融,獲得評審好評。劉冠意說:「我在刻下文字的同時,也將當下的心緒和感觸溶入這件作品中,期望能帶給觀看者不一樣的欣賞時光。」

本屆得獎作品,現於台北市紀州庵文學森林展出,展期至4月28日。相關資訊可至「台積電青年書法暨篆刻大賞」官網、臉書專頁查詢。

17歲冠軍相惜 楊謹豪誇王智賢狂

英雄出少年!第10屆「台積電書法暨篆刻大賞」有兩位首獎是17歲的高中生,分別是隸篆楷組首獎楊謹豪,以及行草組首獎王智賢,兩人在昨日頒獎現場相識,一見如故,紛紛表示很欣賞對方的作品。楊謹豪直誇王智賢的行草作品很「狂」,「那是一種浩大又不拘束的氣勢。」

王智賢來自屏東,現就讀屏榮高級中學資訊處理科,過去曾獲得屏東書法縣賽第一名,他表示自己是「不愛念書」的小孩,但喜歡寫書法,都是來自小時候看見曾祖父隨筆揮毫的啟發,因而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和曾祖父感情很好,不過他太嚴厲了,我無法和他學書法,我在因緣際會之下,從國小3年級開始學寫書法。」

王智賢自認自己是嚮往自由的「自由派」,特別喜歡寫行草,這回得獎作品,他以王鐸的字體為主,並融入祝允明的字體特色,字體大小和筆順皆有自然的錯落,以及獨特的協調感,他說:「寫行草能讓我感覺到自由、不受拘束,我只在意是否把字寫好,其他的就留給世人評價。」

楊謹豪來自於高雄,現就讀於海青工商廣告設計科,他表示從小因為活潑好動,媽媽希望他能靜下心來,才送他去寫書法,一寫寫出興趣來,這回他以爨寶子碑字體為主軸,並讓筆順的乾濕分明,「如此一來,字體的畫面看起來會更活潑。」

楊謹豪說,他對自我要求很高,「我每次練習,都會希望能寫到滿意,才會交給老師審閱,不然會覺得對不起自己,也會有點不好意思。」楊謹豪表示,他也喜歡將書法結合繪畫,創作別緻的繪圖作品。

王智賢表示,考量生計,未來希望能夠從軍,楊謹豪則是希望能夠報考工業設計類科系。寫得一手好字的兩人,不約而同表示:「一定要先吃飽才行,才能餵養喜愛的書法藝術。」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