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30日 04:10 中國時報 許文貞/台北報導
日本建築師夫妻檔渡邊真理、木下雍子來台舉行座談,分享住宅設計因應日本高齡及少子化社會的各種做法。(遠東集團徐元智紀念基金會提供)
渡邊真理
木下雍子

面對高齡化、少子化、獨居者增加的社會,建築師究竟能不能在住宅的設計上,落實對人的關懷?由遠東建築講座與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主辦的「遠東建築講座─『社會.住宅.設計』國際論壇」,昨(29)日在台北遠東飯店舉行,邀請中、日建築師分享各國建築界對社會結構改變下的設計思考。

日本建築師夫妻檔渡邊真理、木下雍子擅長集合住宅設計,2006年的作品「白石Silver-Housing」便是以銀髮、單身族、身障者的需求來設計,以日本傳統建築為靈感,設計出從外到內,人與空間之間各自獨立又連結的關係,入選日本建築學會作品選集。

渡邊表示,在20世紀初,日本政府曾經意識到社會結構正在改變,不再以核心家庭為大宗,而是有愈來愈多高齡、獨居者。原本政府還制定政策,鼓勵成家生育,希望能改變結構,但如今已經明白無法力挽狂瀾。因此,建築界也開始關心,如何在沒有小孩、單親家庭、獨居家庭這類「非核心家庭」已占日本社會60%的時代,找出設計上因應的方向。

木下雍子則以兩人成立的建築事務所「ADH設計組織」所參與的日本東雲地區社會住宅開發案、赤羽台的住宅以及「白石Silver-Housing」為例,說明如何在多樣化的家庭結構、高齡化社會、耐震性能、活化老建築及確保舒適環境的各種需求下,發展住宅設計的理念。

例如,東雲的住戶以單親、獨身為主,因此室內格局以彈性隔間和可移動的家具來做單元的設計。赤羽台的住宅由於是舊有社會住宅的更新開發,同樣以彈性家具和隔間來設計。

相較於東雲、赤羽台的住宅,「白石Silver-Housing」則是聚落型式。由於白石住戶有獨居、高齡、身障及一般家庭,為了讓不同型態的家庭不會有階級高下之分,也讓彼此之間互相照應,不會刻意區分住戶類型,全部混居。但是在每棟、每戶、每室之間,都保存不同大小的中介空間,讓住戶可以儲藏或用作不同的機能需求。

20年搬20次家 看見居住者真正的需求

在「遠東建築講座─『社會.住宅.設計』國際論壇」中,講座主持人、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阮慶岳表示,渡邊真理和木下雍子的講座,為台灣設計師帶來新的思考方向,「台灣建築師要如何在政府、建商固有的制度和作法之下,讓住宅設計更符合社會漸趨多樣化的需求?」

阮慶岳表示,「講座中,台灣建築師張清華、郭旭原都有設計社會住宅的經驗,透過他們的分享,發現目前台灣在設計住宅時,把人視為抽象的數據思考,多半討論人需要多少大小的空間,好似每個住在其中的人需求都是一樣的。」

阮慶岳表示,但在渡邊與木下的講座中,看見的是建築對真實「個人」差異的關照。特別是木下就以女性細膩的眼光,看見每個人對建築都有不同的需求,「像是木下提到,她在20歲之前搬過20次家,10歲就被家人帶到紐約生活,在這段不斷搬家的過程中,讓她對居住空間有所體悟。」

與談的建築師吳聲明也提出疑問,認為不只是建築師,整個建築產業都應該要思考社會結構改變的影響,像是住戶的需求該如何溝通、疏理,達成參與式設計,在政府、建商主導的產業結構下,建築師有能力落實這些改變嗎?

建築師郭旭原認為,無論是私人住宅或是政府公共住宅的設計,建築界都必須面對台灣社會也逐漸走向日本以非核心家庭為主流的趨勢,也應該要因應這樣的改變,整個產業演進。

建築師張清華也建議,這場討論住宅社會性的講座應該繼續舉辦,不只是談建築設計,而是將政府、建商角色加入,討論政策或管理等角度,才能持續探討新的住宅設計架構。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