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04・陳俊雄/台北報導
image
灃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姚仁祿(左四)頒給新北市育德國小與青潭國小示範校證明,感謝學校為飲食教育所做的努力。(灃食教育基金會提供/陳俊雄台北傳真)

由灃食教育基金會耗時1年拍攝的「營養5餐」紀錄片《後壁間》,3日下午在台北舉辦公益首映,包括灃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姚仁祿、董事許庭禎、顏漏有、嚴心鏞及新北市副市長吳明機、立委林奕華等300多位關心台灣營養午餐教育人士出席首映會,透過影像看見孩子笑顏,也反饋出對美味的感動、對備食者的感恩,和真心美好的感受。

讓孩子健康飲食 學會優雅
 姚仁祿表示,灃食教育基金會以1年時間,將「營養5餐」計畫導入新北市育德、青潭兩所國小,以又溼又熱的營養午餐廚房《後壁間》為起點,透過鏡頭將計畫中企業家、教育者、設計師、廚師的努力,更包含家長、老師、校廚等營養午餐關係人的衝突、惶恐及轉變的過程真實記錄。

 姚仁祿希望透過各界的努力,共同改變「台灣孩童太胖」、「台灣剩食太多」的事實,讓孩子們透過「健康飲食」,進而懂得「優雅文化」。

 紀錄片放映時,許多片中人物看到過去的努力過程都激動不已,甚至有許多老師、校廚們看完後更是熱淚盈框。

從嗆聲到合作 盼經驗分享
 育德國小校廚玉清阿姨表示,看完後心裡滿是感動,當初總認為校廚只是煮飯而已,提不起熱情,但現在卻是希望能分享經驗;慧琴阿姨說,原本只以為能夠擦出火花,「沒想到現在變成燦爛的煙火」。

 灃食教育基金會美味革新顧問林奕成回憶,第一天和校廚討論就被嗆聲、爭執,如今阿姨們不但和他在群組密切交流,也希望合作把經驗分享到中南部,繼續為提升校園飲食文化而努力。

 首映後也公布由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副教授吳君黎的營養5餐計畫成效報告,其中,培養健康飲食習慣獲得近半數家長關注。導入後發現,逾7成學生較會注意餐點裡的食材、6成5較想在家動手做料理。比對家長問卷發現,近9成家長發現孩子開始對食材感興趣,逾8成孩子會留意食物烹調方法、想動手或幫忙料理、主動詢問或討論食物議題;另有近7成家長喜歡參與食育相關主題活動,成效明顯提升。

家長學童都關注 成效顯著
 灃食教育基金會副執行長林芳燕指出,營養5餐不僅要讓午餐更好吃,還要把飲食教育融入在各學科,光是蛋的主題式教學,就能放在美勞或自然等學科,連吃飯過程也是一種學習。把午餐與教育結合,是想要營養一整個世代,做起來雖不易,但此時一定要開始著手推動,才有機會成功。

孩子不會挑魚刺 顯示生活技能不足
image
榮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陳俊雄攝)

 現代的小孩在「食育」方面普遍不及格,有的小學生會在學校向老師要求「要吃白色的香蕉」,部分小朋友吃魚卻不會挑魚刺。榮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認為,讓孩子嘗試各種食物的吃法,不僅是食育教育中相當重要的一環,更關係到未來老年的「預防醫學」。

 李婉萍認為,不會挑魚刺,顯示孩子「生活技能」不足,偏食現象也因此而起。若能將孩子從未品嘗的新食材,與菜單、料理、教育等方式搭配結合,讓孩子接觸15至30次,就能讓孩子燃起對食材的好奇,進而願意品嘗食材的滋味。

 另從實務經驗來看,小朋友最不愛吃的食材是「青菜」,因此對青菜的種類、口感熟悉度明顯不足,甚至常常「食而不知味」。李婉萍認為,應透過營養午餐讓學童的味蕾多多體驗、分辨各種食材原味。

 像番茄、茄子、苦瓜等小孩子不喜歡吃的食材,部分是因為大人本身不愛吃,家中餐桌從未出現這些食材,小朋友也對它們的口味陌生,若能透過烹調在營養午餐中呈現,或是透過參與種植、教學與孩子產生連結,也能提升孩子食用的接受度。

 李婉萍對灃食教育金會「營養5餐」成果高度評價,她認為,透過烹調、食育教育多管齊下,孩子不僅在剩食數量部分明顯驟降,連少吃、不喜歡的菜色部分的數據也減少,把規畫的菜單都吃光光,獲得均衡營養。

 李婉萍指出,「小時候吃什麼,決定了生活型態」,食育教育不光只是教導健康知識,更是關係到未來老年健康狀態的「預防醫學」。她強調,營養午餐的「眉眉角角」很多,灃食教育基金會成功推動營養5餐計畫,將使台灣營養午餐的品質向上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