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屆「預防醫學 腸識講座」1日登場,林口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陳俊瑋發表專題演說。(范揚光攝)
還記得豬哥亮、賀一航等名人嗎?回溯過去,他們都是因大腸癌病發逝世。根據112年台灣健保局統計,無論男、女大腸癌的死亡率都高居十大癌症死因的第3名,且十大癌症發生率中,男性罹患大腸癌的機率最高,每年有9,989位;女性則以7,654人,顯見大腸癌的發生機率相當高。
林口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陳俊瑋受邀參加「預防醫學腸識講座」,講解大腸癌的前世今生。正常大腸受到危險因子的影響後,會導致大腸的上皮細胞增生,約2-5年的時間會逐漸轉變為腺瘤性息肉,若未發現病灶,再過2-5年就有機會演變為大腸直腸癌。
陳俊瑋強調,高危險因子有缺乏運動、肥胖、吸菸、飲酒過量、攝取過多加工肉品、年齡50歲以上、有大腸癌家族病史及個人腸道病史者,需要多加注意,雖然大腸癌發生機率高,卻是可以積極預防的疾病。
自2025年1月1日起,政府提供45歲至74歲民眾,以及40歲至44歲其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曾患有大腸癌之民眾,可每2年接受1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如果糞便潛血檢查呈陽性時,便可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
陳俊瑋談及大腸鏡檢查,表示最重要也最辛苦的步驟便是「清腸」,若清腸狀況不佳,檢查時可能會忽略藏於糞便底下的息肉,而錯過黃金治療時間。因此,檢查前3日要實施「低渣飲食」,禁食奶類、起司、蔬菜水果及高纖豆漿、麥片等;食用無渣飲料、果汁、粥湯、肉湯、菜湯、運動飲料等,讓腸道保持乾淨,以利觀察大腸狀況是否良好。
陳俊瑋現場教導民眾,清腸到最後,只要能看見馬桶的底部就代表清乾淨了,在此之前,要多喝水達到理想的清腸狀態。
(中國時報)